地方各级国家档案馆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属于接收范围档案的收集、整理、保管和利用服务。换言之,档案馆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,肩负着积累和管理国家档案财富、传播档案信息、为社会服务、提供原始凭证、维护历史真实面貌、传承文明、进行宣传教育等光荣使命。
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提出,要努力把静安建设成国际化程度更高、综合竞争力更优、群众幸福感更强的城区,各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,成为中心城区新标杆、上海发展新亮点。为此,静安区档案馆应主动适应区域政治、经济、社会发展新形势,抓住机遇、改革创新,不断提高档案馆能力建设,实现档案事业新跨越,为静安区未来发展做出应有贡献。
回眸“十二五”,静安区档案馆建设取得长足进步。一是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,档案开放利用稳步推进。二是档案资源建设不断完善。区档案馆晋升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,馆藏档案总量达58万余卷(件);区档案馆与区委组织部联合举办“纪念建党九十周年文献文物展”,社会反响热烈。三是始终坚持科技引领,创新发展,科研成果先后3次获得国家档案局科技成果二等奖。在全区档案工作者的努力下,区档案局馆连续荣获上海市档案工作先进集体,一名同志荣获“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”称号。
档案馆能力建设着重在档案馆工作职能、馆藏档案资源、软硬件建设和档案工作者4个方面。首先,档案工作者是围绕档案工作各个方面需求建立起来的人才队伍,是档案馆能力建设的核心力量。其次,馆藏档案资源是档案馆工作的对象,档案资源数量和质量如何,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档案馆的地位和影响。第三,软硬件建设是档案馆运转的重要保障。第四,工作职能作为档案馆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,是档案馆在建设资源体系、安全体系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设定的工作规范。在“十三五”期间加强档案馆能力建设是非常必要的,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规划档案馆的未来。
展望“十三五”,静安区档案馆将以更高的政治觉悟、责任意识和服务热情投入到各项事业建设中。一要设计科学制度体系,牢固确立档案为全体公众服务的理念。要按照“巩固既有成果、追求新的发展、实现更大突破”的思路,尤其是完善档案开放制度,依法推进馆藏档案的开放利用。凡是涉及公共部门、公共利益的档案,档案馆都有责任和义务将其向公众开放。同时重新审定档案馆的定位,激发档案馆的活力,大踏步走向社会。二要大力加强馆舍建设,为档案安全保管和社会利用提供坚实保障。档案馆作为档案信息资源的“集散地”,公众获取档案信息的“策源地”,必须具有便于社会公众前往的馆址场所,以及适宜的文化氛围。档案馆应从物质条件上为“收”“管”“用”各项工作的开展拓展空间,为档案馆业务运行规范、管理科学化和利用服务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静安区档案馆将把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发展位置。计划建造一座总面积不低于1万平方米,符合安全保管条件、信息化水平高、达到“五位一体”要求的综合性档案馆,并以此带动全区各单位档案室的基础设施建设。三要加强馆藏档案资源的建设,发挥档案馆的自身特色。现在评价馆藏档案是否齐全,档案资源建设工作做得是否到位,第一看档案馆的馆藏能否全面反映一个地区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,第二看档案馆的馆藏能否反映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。档案部门应适当考虑一些重点部门或机关的档案提前进馆问题。还要建立本馆的目录中心,将本区进馆和未进馆档案的目录集中起来,建立健全网络检索体系;应利用好政务信息公开查阅点这一平台,掌握社会对现行文件信息的需求,及时向有关部门了解情况,及时更新补充,整理出社会关注的、利用率高的现行文件目录;应收集与馆藏档案有关的各种资料,使之成为档案信息不可或缺的一种补充;应注重从各个渠道收集档案信息,通过拍摄、网络采集、口述历史等拓宽信息领域。四要提升档案工作者的能力,展示档案工作者的新形象。如今的档案工作人员早已不是过去的“看摊者”“守门人”,而是社会记忆的守护者、国家信息资源建设的参与者、档案信息需求的导航者、档案职业荣誉的塑造者。档案部门应对档案工作者的学识提出更高要求,以此保证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。要健全档案干部培养机制,重视继续教育和职业规划,要吸引更多的高级技术人员、历史研究人员、社会科学研究人员、专业统计分析人员参与进来。新时期,档案馆劳动密集型业务的外包是大势所趋,档案工作者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技术型、创新型、知识密集型工作,真正做好“含金量”高的工作,这就对档案工作者的自身修养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档案馆在未来的机构设置、人员配备等方面也应有针对性地侧重,构建激发人才活力和内在动力的机制,使人才布局更加合理,打造出一支适应新时期档案馆事业发展的高素质工作队伍。
原载于《中国档案报》2016年6月16日 总第2926期 第三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