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档案政务 档案文化 动态信息 公告公示 重点推荐 政策法规 档案资源 业务指导 专题专栏 档案登记备份 网上展厅  
欢迎光临龙泉档案网! 今天是:
  您当前位置:首页 > 部门专栏 > 市档案局 > 档案文化
民间契约中的乐山乡土社会
作者:吕小东 来源:中国档案资讯网 责任编辑:龙泉市档案局 发布时间:2016-06-19

    四川省乐山市档案馆保存有百余件历代民间契约档案,年代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明代成化八年(1472年)。在外观上看,这些民间契约实在算不上精致,它们多书写在本地所产土纸上,用词用语颇多俚语、别字,从字迹中也看不到多少受过书法训练的痕迹,即便是契约的书写者,也大多谈不上有高深的文化修养,而只是依照当时通行的书写格式来依样画葫芦。然而,在悠久的岁月中,此类文辞和并不高明的契约仍能留存如此之多,恰恰证明在当年,此类文书的运用非常普遍,似可透视民间自发的契约传统及其精神,在乐山社会中广泛存在和源远流长。

    笔者以3份契约为实例,较为具体地阐述当时乐山的乡土社会是如何在契约的传统下,得以延续、发展,乃至生生不息。

    契约一:

    

明成化八年契约书

    这份土地契约订立于明代成化八年(1472年),从契约中,不难看出,在订立契约的当地,商品经济还不是很发达,所以才会出现以实物作为支付的主要手段。虽说其中也提到“白银五十”,但是没有附带上单位。明代中期白银的价格不低,所以这里不大可能是指“五十两”。从转让人的身份(归化夷人)和典当山林的理由(交不起应承担的山林税)看来,双方实际上都处在当时社会的底层。但在这份契约里,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却被规范和划分得相当明确,而且还展示了清晰的运作和执行程序。

    契约二:

 

 

 

同治四年契约书

    这份土地契约订立于同治四年(1865年)。罗济和与他的儿子罗成兴、侄儿罗成黻、罗成照,在同治四年(1865年)因为出售了田产也不够偿还先辈所欠债务,所以相约将位于圣水街的“坐西向东铺房连槽门共七立六间”等房屋,以“议九七色银九八平兑五百九十两”的价格,出售给石万玉。

    在这份契约里,最值得关注的是对房屋的状况、样式,以及坐落四至,以间为单位,界定地非常清楚。而且还明确规定,对于此约定,“罗姓亲族内外人等不得异言”。一方面,这样的明确规定能更好地防患于未然。此外,这份契约订立的年代为同治四年(1865年),此时席卷西南的“李蓝起义”高潮才刚刚过去,作为中央政府经彝区、川边、藏边的重要战略孔道,为巩固城防,政府沿着县城周边,加固和增建了城墙。但就是在这样的局势下,罗家和石家仍然有条不紊地,通过订立契约来交易财产,可见契约精神已在乐山广大民众中深植生根。

    契约三:

 

 

 

宣统三年契约书

    该份契约订立于宣统三年(1911年),在页眉上有“正契格”一行大字,正文均写于由粗线围成的长方形框架内。这份契约较之前2份更为格式化和规范化。这份契约主要内容是萧林永因为要迁移到他处居住,故将先父遗留的,坐落在桂花楼的住房基地出售给福源堂。从这份契约看,在乐山的民间社会里,契约的精神不仅早已逐渐固化为传统,而且还在与时俱进,不断顺应着情况的变化和发展,主要凭借民间自身的力量,在内容与程序上持续地拓展。

相关文章 【推荐】 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
主办:龙泉市档案局 地址:龙泉市贤良路333号 浙ICP备13024068号
建议使用IE5.5以上浏览器 最佳分辩率:1024*768 技术支持:浙江红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